close

讀到一篇有趣的文章

男生女生大不同

凡是教過書的老師都知道,男生的空間能力比女生好,女生的語言能力比男生好,如果給男女生共看一張地圖,地圖朝北而要去的目的地朝南時,男生可以不翻轉地圖便把該走的路線劃出,女生大部分需要把地圖轉到要去的方向,但是一旦地圖轉過來了,女生做的跟男生一樣的好。也就是說男女空間能力上的差別在空間旋轉上,男生較易在腦海中將地圖方向與目標方向旋轉成一致性,從而畫出路線。另一個男生比女生佔優勢的是visualization,即把一張紙摺成某個形狀後,在此形狀上打個洞,請學生想像打開復原成一張紙時,這個洞應該在紙的那些部位,實驗發現男生在這個作業上做的比女生好,男生比較容易依二度空間的藍圖做出三度空間的實物,女生較差,但是女生的語文能力比男生好,溝通能力強,這個差別在嬰兒一出生時就看到了,女嬰比男嬰更喜歡注視大人的臉,女生比較伶俐,她們比男生先學會認字,語言的建構與文法也學得好,在小學階段,班長多半是女生,因為說話清楚,表達流利,這個現象要到青春期之後,才會換過來,國中時,班長就比較可能是男生了。女生對跟人際關係有關的訊息都比較敏感,如別人臉上的表情、說話聲音中隱藏的不悅,細微的肢體動作,口吃與失讀症等語言方面的問題都是男生比女生嚴重。

兩性大腦功能分布上的差異

  這個性別所造成的行為差異源於兩性大腦功能分布上的差異,男生的右邊皮質較厚,女生的左邊皮質較厚,我們的皮質是一層薄薄的神經細胞組織,大約只有五、六張名片疊起來那麼厚,但它卻主宰著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性別雖然在精子進入卵子的一剎那便已決定,但是性別發展的好不好跟荷爾蒙有很大的關係,因為胎兒只有在有男性荷爾蒙出現時才會成為男性。假如沒有男性荷爾蒙出現,就變成女嬰,在懷孕的最初期,胚胎是沒有男女性別之分的。假如受精時,爸爸的Y染色體搶先了,這個嬰兒就會是男生,XY的基因會指示胚胎發展出睪丸,並且告訴其他部位不必再去發展女姓器官。男性有兩個時期會大量接受到男性荷爾蒙,一是受精後六週左右,另一個是青春期的時候,第一次最重要,足夠的荷爾蒙使胚胎長出男性的器官,這個時期正好也是大腦開始成形的時候,所以男性荷爾蒙的出現將大腦在功能上設定成學術上所謂的區塊性(compartmental)造成前面所見到男女空間能力,語言能力等上的差異。有一個實驗將一隻剛出生的公鼠閹割,這個公鼠長大後行為會像母鼠,會替別的老鼠梳理毛髮,如果閹割的時間越晚,牠的女性行為就越不明顯,同樣的,如果把一隻剛出生的母鼠注射男性荷爾蒙的話,這隻母鼠便會爬到其他母鼠身上要求交配,牠的攻擊性也會較強,這個實驗顯示只有性別染色體是不夠的,必須還要有荷爾蒙的配合才會形成正常的男性或女性。也就是說基因本身並不能擔保生出來的嬰兒一定是什麼性別,不論這個胚胎的基因是什麼,它只有男性荷爾蒙出現時才會發展成男嬰,不然就是女嬰。荷爾蒙和大腦的互動決定了我們的行為。

大腦是個用進廢退,可塑性很高的一個器官

  大腦有很大的可塑性,過去我們都認為大腦定型了不能改變,但是最近的研究顯示大腦是終其一生不斷的因外界情境的要求而改變內在功能的分配,例如最近有個實驗請大學生到實驗室學習接拋三個小球,要練到?接一分鐘不落地才可以停止,這時掃瞄一張大腦的圖,請學生回去休息,三個月不要去碰球,三個月後再回到實驗室來做一次掃瞄,當把學習前,學習後及休息三個月後的三張大腦片子放在一起比較時,明顯的看到大腦在掌管空間運動的部位有因練習而擴大,五個月不用之後又開始縮小,因為大學生至少二十歲,都已過了青春期,是過去我們假設大腦已定型之後的人,所以這個實驗明顯的讓我們看出大腦會用外界的需求而改變內在資源的分配。目前在皮質切除的實驗中看到如果從小腦受傷,那麼功能可以重組,如果不是精密測驗,平常生活上幾乎看不出這個人是只有半個皮質的人。有個二歲時因車禍使整個左腦皮質都得切除的女孩,當她長到七歲,做語文測驗時,居然成績跟正常人不相上下,只有在同時需要動用到左腦和右腦的空間/時間作業時反應速度才慢下來。另外一個四歲時因嚴重癲癇不得已把右邊的皮質切除,到他九歲作智商測驗時,發現空間能力不差,但是數學能力不太好。後來用核磁共振做腦造影時,發現因為我們空間能力學習的比數學能力早,數學要進小學後才教,所以這個孩子的左腦的確有把他右腦的功能接收過來執行,但是因為他只有半個腦,資源有限,等到該學數學時,左腦所剩餘尚未被佔用的區塊已不多了,所以他的數學能力就比空間能力差。上面這些例子都顯示大腦是個用進廢退,可塑性很高的一個器官。

記憶是神經迴路的活化

  腦與學習最大的關係在於腦神經連接的密度決定我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因為大腦神經迴路的活化是個全有或全無的方式,一旦被啟動,它會像骨牌反應一樣一路傳遞訊息出去,凡是有連接的節都會被「感染」到,如果「感染」的力道夠強,它就會啟動原本不在主流上但是是分叉的迴路,例如「光」這個字會啟動所有跟光有強烈聯結的字,如光明、光明、光棍、光彩……,光棍是個成語詞(所謂成語是指無法從字面上傳出意義的詞,它的相對詞是組合詞,如藍天、白雲,從字面上就可以猜到意義,光棍不是光的棍子,就像風流不是風在流),因此光棍雖然與光明、光亮共用一個「光」字,它的意義是完全不相同的,因此,如果這個受試者過去知道光棍的意義而且使用頻率還很高(即激發閾低)時,「光」這個字就會啟動光棍的神經迴路,而光棍又跟王老五、結婚、媒婆、丈母娘等有關,因此,媒婆又可能激發大嬸婆,大嬸婆又可能激發諸葛四郎……,於是一個帶動一個,大腦的神經迴路就一一被激發,我們也就在看到一個字,馬上聯想到很多個跟這個字有關的訊息。因為記憶是神經迴路的活化,當我們看到一個新訊息,指它跟大腦中原有的舊訊息聯結在一起時,我們其實是替這個新資訊息找到一個它可以歸屬的地方,它就是和舊資訊掛上了?,屬於原有知識體的一部分了。因此,心理學上曾有好幾個重要的實驗顯示當受試者把要記憶的字做過語音方面的深層處理時,這個字將來被回憶出來的機率就高了。所以過去從行為資料上所看到學習的策略現在在大腦中知道神經上的機制了。了解到學習其實是神經迴路的活化,與其他神經迴路的連接後,我們對教案的編寫,學習單的設計就會有更好的方式去啟發孩子的好奇心,因為好奇心啟發動機,而動機加深學習的功效。這是為什麼美國的教育學院開始把大腦發展與教育理論統合起來,重新設計最適合兒童學習的教案。一件事若能配合我們生理的發育,它的效果會是事半而功倍。
  
過去,我們對男女性別上差異所帶來的行為差異有很多的臆測,現在因為腦造影技術的進步,我們直接可以在男女學生的大腦上看到他們在解數學題時的神經活動情形,這使我們驚嘆荷爾蒙的功能,胚胎期荷爾蒙的差異造成了男女大腦結構與功能上的差異,這差異又轉而外顯在我們所看到的男女個性與行為上的差異。1953年克里克和華生發現DNA的結構時,有人以為人的生命密碼馬上會被破譯,經過五十一年全世界科學家的努力,我們對於大腦的知識仍停留在假說的發展,而克里克沒有等到解碼便已過世了,克里克的後半生致力於大腦的研究。他的最後一本書「驚異的假說」提出許多卓見,或許有朝一日,這個假說會被驗証為定理,從而解開人類大腦學習之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書名:腦內乾坤 (男女有別,其來有自)

Brain Sex: The Real Difference Between Men & Women

作者:安妮‧莫伊爾 , 大衛‧傑塞爾著

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ffeinepig 的頭像
    caffeinepig

    caffeinepig

    caffeinepi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